现在位置:兰格首页 >热点人物 >热点人物

李新创:钢铁业或在2025年前碳达峰 2060年碳中和难度大

 https://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21/6/8 14:51:57  兰格钢铁
    

在6月6日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能源革命,要努力做到无碳化或者脱碳化。对于钢铁行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他表示,钢铁行业可能在2025年前碳达峰,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可能性较小。

钢铁行业有可能在2025年前碳达峰 2060年碳中和可能性较小

从钢铁行业来看,去年我国的钢产量是10.6亿吨,占到全球钢产量的57%。我国钢铁的生产是以铁矿石和焦炭作为主要的原材料,高炉钢这部分占90%,纯电炉钢占10%。全球电炉钢平均比例在33%左右,美国电炉钢的比例接近70%。高炉刚碳排放较高,高炉钢1吨钢产生2吨二氧化碳,纯电炉钢1吨钢排600公斤二氧化碳,中国钢铁碳排放占全球钢铁碳排放的比例超过了60%。因此,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中国钢铁行业的挑战是巨大的,钢铁也是国内国际碳排放关注的重点。

钢铁行业何时能实现碳达峰?李新创指出,钢铁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只要中国经济和投资保持增长,中国钢铁可能就要保持增长。据其判断,钢铁行业的碳达峰有可能在2025年前,这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等综合因素;尽管如此,到2060年钢铁行业也不太可能实现碳中和。2060年,中国的钢产量和钢需求在5亿-6亿吨,可能仍需要排1.5亿-2亿吨的二氧化碳,只能通过碳捕集或者碳汇来实现整体碳中和。国家规划的碳中和目标也是整体的,不是某一个行业的,因此国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率先实现碳中和。

从我国的钢铁生产来看,高炉钢很难彻底取代。而且我国产量太大,十亿吨钢不可能用新型工艺完全代替。另外,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多,超过了500家。

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李新创指出,首先是要优化布局,产业往沿江和沿海走,布局不合理产生的无效运输就增加了无效的碳排放。

第二,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节能和提高能效。钢厂也是电厂,目前钢铁企业利用余能余热发电的比例是53%,未来可以提高到60%、70%,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能效率的提升还有潜力。

第三个方面是结构改革。用能结构要改,钢铁厂房可以用太阳能发电,有些地方可以用风能发电。原料也要改,鼓励更多用矿,还有废钢,还有更多鼓励电炉钢。产品也要改变,更加轻量化。

另外,钢铁要与社会,与化工、建材等行业,协同降碳;还需要革命性的技术,包括长流程高炉,还有碳捕集。钢铁行业的理念也要改变,用碳统领行业整体发展。

铁矿石价格上涨根本在于结构问题 要多元化进口来源

近期,铁矿石价格上涨较快,5月中旬国内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一度涨至1300元以上。

李新创表示,铁矿石目前价格极不合理,进口铁矿石到国内的成本大约在40-50美元,价格最高卖到240美元,毛利高达200美元。另外,从铁矿石与钢的价格关系来看,钢价涨得慢、涨得少,矿价涨得快、涨得多,这也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

他认为,铁矿石价格问题不仅仅是供求关系,简单调整需求并不能有效降低铁矿石的价格。最根本的问题是结构问题,中国消费了全球70%的铁矿石,其中85%靠进口,去年我国进口了11.7亿吨铁矿石,进口金额排名第三,仅低于石油和芯片。这些铁矿石全部来自于四家公司。如果不打破这种结构,铁矿石价格永远不会合理。

李新创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多元化进口来源,加大对于巴西、澳大利亚之外国家的进口,比如非洲、拉美。其次,要加大国内的铁矿开发。更加根本的是,要加大国内废钢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目前全球的废钢产量是5.1亿吨,中国是2.6亿吨,进一步加大国内废钢的高效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来源:新京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兰格钢铁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李新创:钢铁业或在2025年前碳达峰 2060年碳中和难度大
  • 工信部梁志峰:中小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呈现持续恢复性上涨
  • 工信部吕桂新:低碳发展是钢铁行业绕不开的挑战
  • 于勇:中国钢铁处在减量、重组和环保叠加时期,正向低碳阶段演进
  •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当前我国经济仍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
  • 骆铁军:关税调整,鼓励初级产品进口,减少能源、铁矿石消耗
  • 骆铁军:未来不鼓励钢铁产量继续增长,更不鼓励企业继续新建项目新增产能
  • 李新创:2030年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清洁能源是未来方向
  • 上海常务副市长陈寅: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力争2025年前达到碳达峰
  • 工信部黄利斌: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