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港贸易有限公司是北京民营钢贸企业的翘楚,年销售量60万吨,作为河钢、敬业、九江等北方大型钢厂的代理商,中港贸易的价格也是北京地区钢材价格的风向标。董事长张亚辉是福建人,为人非常低调,话不多,言谈中犹带着浓重的福建口音。 创业维艰勤为舟 张亚辉说,莆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靠海却没有鱼,地少又缺水,靠种地饭都吃不饱,加上世代经商的氛围,很多人都出去闯生活。张亚辉也是这些创业大军的一员。说起创业历程,他既感慨又隐隐有些自豪。
1990年,他揣着几百元跟着叔叔从老家莆田来到北京做木材生意,当时四处闯荡的莆田人,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木材生意,莆田木雕也声名远扬,有着木工手艺的张亚辉心中充满了对创业的美好憧憬。 不过到了北京后,他却有些傻眼,从小生活在闽南语的环境,甚至学校老师上课教学都说的家乡话,他听不懂普通话,别人也听不懂他说话,沟通成了大问题。于是,他白天骑着租来的自行车跑木材市场,晚上睡在大通铺上对着录像带学习普通话。一年时间,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木材市场,靠着勤奋和吃苦耐劳,第一年张亚辉就赚了8000元,这在“万元户”都稀少的九十年代初可是一笔巨款。 但是,随着中国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家开始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树木,木材生意因此受到影响。当时的中国,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热火朝天的搞建设,除了木材,也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于是,很多莆田人转型做起了钢材贸易。 时代的机遇总是青睐坚定的奋斗者。在木材生意中赚得第一桶金的张亚辉也敏锐地发现了钢材贸易的商机,从2002年开始转型做钢材终端贸易,因为目标客户都是同一批人,起步顺风顺水。2005年,他又斥资做钢材批发,成为钢厂的代理商。此时的钢铁行业正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利润之丰厚远超木材生意。 诚信为基,行不可阻 张亚辉说,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是诚信,做企业要赚市场的钱,而不是合作伙伴的钱。他的身上有着莆田商人共有的气质——抱团、帮带、共赢。他认为,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最重要的是坚持“诚信”,合作共赢,以及脚踏实地,稳健经营。 2013年,北京中港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十多年来,钢铁行业起起伏伏,无数企业湮灭在市场大潮中,凭借“诚信为本、客户第一”的经营宗旨,脚踏实地的经营风格,以及资金雄厚等优势,中港贸易迅速发展,并在市场竖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卓越的市场口碑,成为北京钢贸圈举足轻重的大型现货贸易企业,业务全面辐射华北、西北、华东等市场,常备库存5万吨。 不过,张亚辉也坦言,随着市场越来越透明,影响钢材价格走势的因素越来越多,钢贸生意越来越难做。不仅要关注市场走势,还要关注天气、环保、政策、期货,甚至国际市场等,需要持续学习。一年365天,他除了春节回老家陪伴父母,偶尔老友聚会,其他时间几乎天天都呆在公司。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谙熟于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抓住最好的时机,做出最快最准确的决策。 不忘初心,回馈桑梓 张亚辉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闽南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在北京多年的他依然保留着家乡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烙印。他孝顺、感恩,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不断回馈桑梓,老家修路修桥,建妈祖庙,他都慷慨解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通过回馈社会,他也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逢春节,他一定携家带口回老家过年,拜访亲友。员工中也有很多老家莆田“投奔”来的,传承了闽商的“帮带”精神。 他经历过钢材最易赚钱的黄金年代,也经历了钢铁行业由盛转衰,一路下行,无数企业折戟沉沙的漫漫黑夜,历经风雨洗礼愈加温和坚韧,山止川行,历久弥坚。 未来,中港贸易将秉持“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的总体经营思路,“拓展、提高、多维、高效”的经营方针,按照“烹小鲜如治大国”的司训,努力向着“组织系统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效率标准化”的集团化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